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四(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主要的社会福利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何启示。

 

(1)背景:经济危机严重,贫困(失业)人口增多。 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举例说明:新政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实质: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或维护、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 (3)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不利于激励公民的工作积极性;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启示:应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福利政策;应坚持政府主导,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福利事业。 【解析】(1)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一来回答。从材料一中的“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可以得出当时经济危机严重;由“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可以看出贫困(失业)人口增多。措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知道应该选择罗斯福新政中解决民众生活困难和失业问题的措施,即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2)材料二中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言论是“叛变了他的阶级“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此可知罗斯福采取了一些表面看来违背资产阶级利益和有利于工人和普通民众利益的措施,所以结合所学可以想到相关的措施有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实质:这需要结合所学回答。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总统,他根本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所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是以退为进的措施,是在不触动(或维护、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 (3)由材料三中的表格可以看出月收入之间的差距加上各种津贴再减去各种税收之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变小,所以可以得出其作用之一是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所有不同月收入的群体所享受的儿童津贴是一样的,可以得出保障儿童利益。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四”归纳。由材料四中的“(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可以得出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由材料三中的贫富差距缩小可以看出社会福利政策实际上在奖懒罚勤,不利于激励公民的工作积极性;由材料四中的“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可以得出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由“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可以得出贫困人数增加;由材料四中的“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可以得出社会不满。 (4)题目中所述材料反映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进行了调整。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福利政策是必须有的,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应该应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福利政策;应坚持政府主导,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福利事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1年2月,针对滞胀,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以下为计划的部分要点: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里根总统经济复兴计划提出一条补充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建议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 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 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

1987年英、法、日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英国

法国

日本

第一产业

2%

2%

3%

第二产业

38%

38%

40%

第三产业

60%

60%

57%

A.建立福利国家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新经济的出现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的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2000年克林顿总统描述的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得益于

A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

C完全消除种族歧视现象

D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政策

 

查看答案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