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青年》是近代中国创办较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

《新青年》是近代中国创办较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阅读下列材料:

年代

大事记

1915

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了“民主”“科学”两条主线。

1916

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同年,《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引发中西文化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中西文化论战更广泛开展。

1917

1月1日,《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掀起文学革命。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4月1日,《新青年》发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18

1月,《新青年》改版,采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掀起白话文运动;5月15日,《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10月,发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

1月,《新青年》刊登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一文;1月15日,《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9月,《新青年》发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12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

1920

3月,北京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8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新青年》成为其机关刊物。

1921

《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

1926

7月,《新青年》历时11年停刊,前后共出63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1915~1926年的中国有哪些主要社会思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思潮涌动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围绕“《新青年》思想传播的社会作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社会思潮:民主科学,改良,复古(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特点:交错层叠,跌宕起伏(同时并存,但特定时期有其主流)。 (2)见解析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了‘民主’‘科学’两条主线”可知是民主科学思潮;根据材料“《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可知是改良思潮;根据材料“《新青年》改版,采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掀起白话文运动”可知是复古思潮;根据材料“发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可知是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多种思潮并存、交错层叠、跌宕起伏等方面分析当时社会思潮涌动的显著特点。 (2)解决本题分两步走:第一步紧扣主题“《新青年》思想传播的社会作用”,理解《新青年》思想传播的社会作用的内涵,可确立观点为《新青年》的思想传播极大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第二步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提取论据。第一、结合第(1)问可知,不同思想的传播及其碰撞,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第二、根据材料“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贯穿了‘民主’‘科学’两条主线” “《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改版,采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掀起白话文运动” “发表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北京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8月,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新青年》成为其机关刊物。”“《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主科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等方面思考;第三、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从大众传媒发展、文学革命、教育平民化等方面说明。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新青年》的思想传播极大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2分) (1)不同思想的传播及其碰撞,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2)主流思潮的传播,促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民主科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 (3)新思想传播推动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如采用白话文,不仅引发文学革命,而且使媒介传播方式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2006~2016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的12%猛增至23%,贸易总额由11%增加至16%,对外投资则由7%增至12%。201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4%,金砖国家平均增速却高达5.1%,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说明

A.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C. 经济一体化助推金砖国家的发展

D. 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查看答案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从1887~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议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

B. 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责任内阁制真正确立

D. 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连,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根植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材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旗帜

B. 冲击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相关

D. 是俄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