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

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得强迫骑士和其他拥有土地者服额外的兵役。国王如有违反,可对其采取剥夺土地没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这反映了《大宪章》

A.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 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 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D 【解析】英国的宪政建立在对王权进行限制的基础上,而《大宪章》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大宪章》尚未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宪章》尚未取消国王的征税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A重视道德

B重视契约

C重视自由

D重视习俗

 

查看答案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A. 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 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 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查看答案

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城邦将司法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陪审庭合议决定最终判决,让公民成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A. 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的原则

B. 使雅典公民成为法律专业人才

C. 提高了雅典人参政的积极性

D. 使雅典城邦开始成为公民团体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 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