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不能体现移风易俗,A选项错误。材料“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得出反对满清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B选项正确;材料“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一致,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帝国主义,D选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忠实的爱情

健全的体魄

革命的精神

不慕虚荣和时尚

丰富的学识

人格高尚

节俭的习惯

百分比

66%

50%

33%

50%

100%

66%

50%

男性理想的爱人

爱情忠诚

健美的体格

性情温和

无攀登虚荣习气

相当的学识

文学艺术修养

自立的技能

百分比

62.5%

75%

75%

62.5%

75%

50%

62.5%

 

 

A.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查看答案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说明

A. 中秋节源于西周礼制

B. 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

C. 中秋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D. 自宋以后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查看答案

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 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C. 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 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 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B. 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 《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

D. 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