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下列能佐证上述论断的是
A. 早期儒学
B. 老庄之学
C. 汉代儒学
D. 宋明理学
“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 《诗经》
B. 《春秋》
C. 《韩非子》
D. 《礼记》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C. 仁政和道德教育
D. 实行人治和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