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一条鞭法夭折之后,豪绅富家凭借特权逃避编丁,土地兼并加剧,无地农民苦于丁银负担,大量逃亡。于是一些地方进行了丁银均入田赋中征收的税制改革,称之为“随粮代丁”、“丁随田办”。公元1721年,清政府宣布“添丁不加银”,这就为“摊丁入地”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康熙五十五年,清政府首先在广东省试行丁银摊入地亩征收。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摊丁入亩”改变了过去地丁并行的税制,简化了征税手续,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尽管田赋重了,但免去了人头税,这对无地贫民而言,无疑是带来了一丝福音。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历史上改革回眸】(1)特点:由试点到推广,逐步展开;减少了税种;简化了征税手续(由繁到简);取消了人头税(或改变了征税标准,具有创新性)。 (2)意义: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渐进性、税种的变化、手续的简化和征税标准的变化进行概括。 第(2)问,从赋税改革的地位和作用两方面分析。 【名师点睛】 第(1)问,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第(2)问,联系清初赋税改革的背景以及材料最后部分清初赋税改革的的作用以及改革的历史地位总结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追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东南亚和香港的靑年学生赴大陆接受高等教育。1954年亚洲基金会成立,经费以美国政府和私人捐助为主,旨在“向亚洲正致力于贏得和平、独立、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个人或团体提供来自美国的私人支持。”并以选择资助方式推动某些香港书院走向联合,于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亚洲基金会推动香港中文大学的建立

A. 反映了新中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B. 说明亚洲高校的创办需要外部支持

C. 证明当时港英政府支持亚洲基金会    D. 体现了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冷战政策

 

查看答案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查看答案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