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 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A 【解析】 清朝的秘折奏事和军机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对官员的控制,而官员有密奏权的扩大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故选A;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BD;材料体现不出对官员的监察,排除C。 点睛:就材料而言,秘折奏事并非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材料型选择题要忠实于材料,由材料判断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 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 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查看答案

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

A. 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    B. 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

C.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    D. 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

 

查看答案

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A. 《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 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 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 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查看答案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清政府派张荫棠入藏“查办藏事”。在西藏地区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下为改革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如有好医进谗,或劝坦英,或劝坦俄,此皆可杀”。他力图改革西藏的政体,建议朝廷“将驻藏大臣帮办大臣两缺裁撤,改设行部大臣,并势以重权,便宜行事”,“所有达赖、班禅等,均归节制,”“其下应设左右参赞,左右参议四缺,分理内治外交各局事务,达赖班禅尝加封号,优给厚精、专理黄红教事务。”

材料二重视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发展交通、强调振兴商业,鉴于西藏纺织制革技术落后,提出“易于江孜设工艺局,学制熟皮,并购机器以织错植,此可易于外销并得重价。”主张发展盐业,“设局征税,官商并运。”凡有矿产之地,准汉藏人等赴局领照,划定地界集股开采。

材料三指出“应派南北洋制造局匠头来藏,另购机器,以图扩充”,凡此做法,皆为利于武器供给,保证兵力武力。

材料四藏民“多不识藏文,既系中国百姓,又不识汉文,不懂汉语”,为了“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以开民智”,指出达赖班禅应专管教育及如何广兴教育等措施。汉藏兼教。提出西藏应该办报,“设汉藏文白话旬报,派送各地,激发其爱国心,而进以新知识”。

——冯丽霞《试论张荫棠查办藏事的性质》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在西藏实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在西藏改革的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