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根据材料文字“周天子被赶出国都”、“ 国君被杀”、“ 卿大夫据封地叛国”可知,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打猎);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

A. 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B. 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德治国

C. 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D. 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许倬云著作中载:“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连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在此作者认为

A. 周取代商才是众望所归    B. 商王是华夏文明正统继承者

C. 西周统治观念出现变化    D. 西周建立是华夏文明的延续

 

查看答案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充满神奇,却绝无比人更神奇者。

——沙罗克里斯(古希腊悲剧家)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得越少。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四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且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现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