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B. 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惩罚

C. 主张民贵君轻

D.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B 【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报应,受到自然灾害等的惩罚,是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君舟民水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是神化封建统治而非仁政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约束皇权

 

查看答案

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的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城特色文化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城公平

 

查看答案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强调变革和法律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重视规则和秩序

 

查看答案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