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主权”使用频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题干强调民族危机加深,主权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无关,且该时期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彻底动摇,排除A。C项只强调民族危机加深,而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排除。在甲午战争之前,西方主权思想已经引入中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A. 对基督教的认同

B. 主张政教合一

C. 希望共建人间天国

D. 天朝上国的心态

 

查看答案

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

A. 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 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

C. 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

D. 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

 

查看答案

“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 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C. 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D. 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制度是选举人制度。具体操作: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选举中实行赢者全拿制和州普选制规则。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的普选支持率是47.8%,特朗普的支持率是47.3%,赢家是希拉里。对于选举人票特朗普赢得了306张,希拉里赢得了232张。因此,最终特朗普赢得了大选,就任美国总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多数人没有决定权,每张选票之间十分公平

B. 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调整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C. 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十分完美没有任何弊端

D. 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了美国州权平等的原则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B. 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