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门阀政治不是科举制摧毁的,故A项错误;钱穆主要关注科举制对人才培养的局限,与扩大政权基础和促进公平无关,故BC项错误;“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 科举制的基本评价 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尤其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的手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查看答案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一支6000人的队伍勤王。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晋因国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说明

A. 周王权威开始削弱

B. 齐国当时实力最大

C. 宗法分封制受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查看答案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 “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 “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 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 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查看答案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 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 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

C. 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 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查看答案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