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的意思就是,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却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这就是要求“中央集权”。C项正确。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行省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行政规则受干扰

 

查看答案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查看答案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门第等级依然森严

B. 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人才选拔资格放宽

 

查看答案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