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二: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材料三: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

(2)材料二中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1)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由敌视到友善。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看法:我支持“中美国”的说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适度的让渡国家主权,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融入全球化潮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我反对“中美国”的说法,中国和美国既合作又激烈地竞争,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美国企图确立“单极世界”,中国不能让渡国家主权,陷入美国圈套。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教材所学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在这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史实应当联系所学,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后所开展的斗争来回答。 (2)尼克松对中国态度发生的转变,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前后态度来回答。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国际形势和中美两国各自有关状况来说明。 (3)材料三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20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等方面来回答。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的看法,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如果支持,则应当从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潮流等方面来说明;如果反对,则应当从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以及美国企图确立“单极世界”等方面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和狼在一起,就必须学狼叫。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材料一中列宁“和狼在一起,就必须学狼叫”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针对30年代大危机,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中心的挽救措施,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有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体制有何影响?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这些调整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

序号

历史材料

1

公元前11世纪,我国水稻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2

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我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

3

公元6世纪,我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园(令爪哇岛),男子用丝绸做筒裙遮体,改变了裸体习俗。秦汉时,中国筷子传到日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机会。

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饮食结构,欧洲的马、牛、山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

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

6

19世纪末,电报、电话和电影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资讯。地铁、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娱乐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

7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8

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住房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

 

 

问题: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3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两个空格: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级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A.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D.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查看答案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