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 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中“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两句话概括其趋势;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分析原因。 (2)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启示要从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明末清初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西方绘画技法、西洋乐器、教堂、圆明园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

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一直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补贴。二战后,欧洲国家和日本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A. 旨在保护小农经济

B. 是凯恩斯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C.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D. 表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查看答案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