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烈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烈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义,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陚,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到度》

材料二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以来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选举范围扩大。 (2)特征:分科设目,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 评价: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信息从“选官的标准、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的范围”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设立进士科、武举”“糊名”“南北分卷”“八股取士”“废除”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明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9年5月31曰,《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

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

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查看答案

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 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

A. 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 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 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 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 领导辛亥革命

B. 领导义和团运动

C. 倡导戊戌变法

D.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查看答案

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 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