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饯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

饯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①春秋、战国

②隋、唐

③宋、元

④明、清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B 【解析】试题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所以隋唐宋元能体现出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正式设立丞相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权战胜相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排除①④,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1)结合示意图,说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

(2)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较,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3)自秦至清,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 以广建封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以分封的办法抚慰了异姓功臣

C.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削弱地方王国实力

 

查看答案

王亚男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纵观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表面好像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代有变更。”下列制度符合既是“重复”,又是“再生产”的特点的是

A. 郡县制度

B. 郡国并行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