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

《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可知主要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解相权;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所以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皇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查看答案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查看答案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 尊卑等级意识

D. 以民为本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向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红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他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具体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4)结合以上材料,概括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

 

查看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