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美国1787年宪法

没有真正体现天赋人权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和虚伪性

一五计划

片面发展重工业,为后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光荣革命

很不彻底的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王仍掌握了行政大权,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指出材料中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原则: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或背景)下分析。 ①美国1787年宪法:该观点只看到宪法的不足之处,却忽略了当时美国建国之初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在当时确立了联邦政体,保障了民主制度,扭转了美国的内外交困的局势,推动了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②一五计划:该观点只看到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却忽略了当时中国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社会背景;没有看到一五计划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作用。 ③光荣革命:该观点只看到光荣革命的不彻底性,却忽略了当时英国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的历史背景;光荣革命以一定的妥协,完成了英国向民主政治的平稳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原则:由题干中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这是吧“中体西用”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 评价:题干要求按照上一问中的原则,即“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或背景)下分析”的原则,根据这个来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一五计划和光荣革命中的任何两个观点,考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来选择其中的两个按照上述原则即可。具体来说,美国1787年宪法要结合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而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去评价;一五计划则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去思考;光荣革命则需要结合英国面临封建势力强大和资本主义尚不充分的背景去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评论家这样介绍某一画派的特色:“如果一幅画必须远远地欣赏,大概就是这个画派的杰作了,因为画家采用的也是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对色彩的强调,对整个画面色、光效果的重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他们对事物的处理,就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这个画派应是

A. 现实主义

B. 现代主义

C. 印象主义

D. 浪漫主义

 

查看答案

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 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 天象观测缺少科学理论基础

C. 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D. 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查看答案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查看答案

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