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 国家大一统
B. 皇权至上
C. 天人合一
D. 风水学成为主流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 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 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