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A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错误。同理,C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 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

C. 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查看答案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查看答案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查看答案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查看答案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