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解析】(1)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2)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查看答案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查看答案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

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

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

④造成了财政困难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查看答案

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

言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 青苗法

B. 保甲法

C. 均输法

D. 市易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