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学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指法家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学派,故选择D项,同时排除ABC。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查看答案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查看答案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地主阶级的形成

B. 分封制度的终结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方式的演变趋势。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