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道德教化

B. 兴办教育

C. 克己复礼

D. 礼法并用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 所处时代不同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的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1)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的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请回答: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是“战争催生了新世界”,请概述“新世界”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若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当时,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在崩溃。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被派往法国分别配属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军队中。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使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他们用爱国热忱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从日本的妥协方案曝光;他们和国内民众遥相呼应,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他们和北京、上海的青年们,同样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摘编自《华工军团的血色浪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希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工军团”的历史贡献。

 

查看答案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