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1)从材料一可知西汉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对丞相作用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断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1)位高权重。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解析】(1)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可见国家大事需要皇帝和宰相商议之后再做决定。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可见汉武帝对宰相言听计从,因此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的丞相位高权重。 (2)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唐太宗认为,天下大事千头万绪,只有依靠宰相筹划,才能做得稳妥。一人独断,会出现很多的错误,日积月累,会造成亡国的危险,因此,非常重视发挥宰相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就是实行三省六部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丞相”是明朝官职的变化。“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根据材料可知,罢免丞相之后,天下大事权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皇帝负责。根据材料“……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用以咨询,可知“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4)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汉景帝、汉武帝国家大事方面,非常重视宰相的意见;材料二唐太宗也很重视发挥宰相的作用,但是,三省六部制下,每个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之后,逐渐变小。材料三中,宰相被废除,可以看出,明太祖认为宰相没有存在的必要。从相权由大到小直至被废除的演变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分析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可得出如下图示,认识正确的是

A.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 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查看答案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让我们更形象、更贴切地感受历史。观察下图,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成立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查看答案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查看答案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马关条约》开商埠

B. 《辛丑条约》拆炮台

C.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