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A. 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 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 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 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等,可以看出,清朝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停留在“蛮夷”观念之上,加上闭关锁国,使清朝君臣对世界了解很少,D项符合题意,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封建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内部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仍存在,如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就是代表,故C错误,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上对外思想观念,材料表明,长期的独立发展及东亚地区领先的文明,造成中国对外自我感觉上的优势,并形成“天朝大国”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明清以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客观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造成了: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查看答案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查看答案

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C.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查看答案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