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

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 “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 “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 “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 “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A 【解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变革时代,孔子关于回到西周的等级秩序中去的思想,不能得到诸侯的认可,因此其到处碰壁,故选A。B、C项错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D项错误,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 两者统治思想不同

B. 都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查看答案

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A. 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 “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查看答案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查看答案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查看答案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