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2: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1)据材料1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2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局限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的信息并结合皇帝持有决策权来回答;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所学从“分权和牵制”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局限性”结合所学从“行政效率低下”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说明”结合秦朝灭亡原因以及汉唐宋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思考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强化”的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查看答案

学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查看答案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 秦代三公九卿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

 

查看答案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事实

B. 都与史实不符合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查看答案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