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