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

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削弱    D. 防范官员的腐败

 

A 【解析】材料“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到“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反映了中枢权力机关的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到内阁制度表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和监察制度的变化,故B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 “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变化体现出中枢权力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

《法显传》时印度的影响重大。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盐法,自宋代实行钞引制度以来,历元、明、清而积弊日深,清末筹议改革,尚未实行,辛亥革命爆发了。北洋政府的盐法改革是在中国盐政主权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凭借帝国主义债权地位推动的。1929年9月19日,财政部公布《盐运使公署章程》,财政部在产盐区域内设置盐运史;同日还公布了《榷运局章程》,规定:如果销盐的省份不在产盐区域以内,财政部设榷运局管理盐务行政事宜……1930年4月颁布的《销盐考成章程》,对盐务官员盐运史、榷运局长的考核做了明确的规定。……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检查精盐章程》,规定从事精盐生产者的国籍必须是中华民国国籍。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了有关法律文件、规章制度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在盐税改革中,似乎有“重聚敛轻建设,加强控制”的习惯性偏好。

——摘编自《近代中国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盐政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政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