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 见【解析】 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反映了孟子的伦理观,即人性善,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2)从材料二中的“生而有好利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材料三麦迪逊认为“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都主张用法律来加以约束与引导。 (3)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主要考察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全面客观地分析人性两个方面的统一,既要看到人性的却有两面性,但又要看到治理国家、规范社会对解决人性问题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均要充分调动起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本题更多的是考查了考生们的对比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查看答案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顾炎武

 

查看答案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