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说明:(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说明:(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科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荜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

 

查看答案

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国共和制

 

查看答案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 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 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 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查看答案

通常认为,洋务运动自1861年清廷于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始,而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世界整体化的要求    D. 清政府推行“新政”

 

查看答案

英国人博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特别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最能体现该书院

A. 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B. 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C. 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

D. 西学为主的办学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