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C 【解析】韩非子主张贵族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这些都是限制贵族的特权,所以答案选C。A、D是《十二铜表法》的背景和内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贵族势力的衰落,排除B。故选C。 点睛:凡为法律,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阶级社会内,法律一方面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又要限制统治集团的贵族特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当时

A. 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土地兼并严重

 

查看答案

西周正式确立的宗法制在秦朝以后仍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嫡长子继承制长期存在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宗族权力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

(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 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如果说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