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

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 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 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 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D 【解析】由材料“非尊王之礼也” “普引咎谢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反映是维护君主的权威,所以答案选D。材料讲的是赵普遭到了谏官批评后引错谢罪,因此不能说明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所以排除A;从材料上来看,确实体现到了宰相的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但是这并不是实质上的原因,所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 点睛:在封建社会,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君权的权威。因此这是本题排除B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据此可知,唐代

A. 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 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C. 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D. 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查看答案

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 《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 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 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查看答案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 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 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 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查看答案

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 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 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 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查看答案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