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家经典《春秋·榖梁传》中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儒家经典《春秋·榖梁传》中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下列各项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春秋·榖梁传》的说法符合“上古”的实际情况

B.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

C. 《春秋·榖梁传》中四民的排序说明儒家反对重农抑商

D. 儒家四民的划分体现了对军人的歧视

 

B 【解析】A没有对材料进行具体解读,排除;根据 “上古者有四民”说明社会各阶层都属于“民”,等级差别缩小,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崩溃,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汉末年,匈奴攻入西域,在西域“敛税重刻”,使“诸国不堪命”,莎车、鄯善等十八国“遣使入侍”“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派出大军出塞,大败北匈奴,班超屡立战功。战后,他又奉命出使西域诸国。班超率36名随从,首先抵达鄯善。鄯善王对班超使团先热情后冷淡。原来是匈奴使者也到达鄯善活动,使鄯善王莫知所从。班超得知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夜袭匈奴使团,一举而歼。这次行动促使鄯善王下决心断绝同匈奴的关系,重新和东汉交好。到公元94年,西域南北道终于再次畅通。班超壮年出使,70岁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时,欧亚大陆上几个大帝国同时并存,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往来,那是在所难免的,德国学者斯坦因认为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使“帝国的声威在全塔里木盆地又树立起来了”。

——根据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成功出使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埃及人民1952年革命和1956年反对英、法、以色列武装侵略的胜利,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摩洛哥、苏丹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

——据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对非洲、西方列强和世界局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即位之初,耶律德光(辽太宗)即下诏“选遥辇丸帐子弟可任官者”。会同初,得燕云十六州,曾以汉士平素所习之业选拔汉士,治理汉地,得名臣室昉等。会同三年,“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五年,又下诏求直言,选拔有才识者,果奏对称旨,则可擢置高位,表明了广泛延揽人才的愿望。……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耶律德光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耶律德光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

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剪掉了辫子。但是,更多的留日学生不敢剪辫子,拖着辫子又怕人笑话,所以流行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戴上学生制帽,被鲁迅戏称为“富士山”。

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

(1911年10月13日)在剪辫的那天下午,黎元洪表示:“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半天还未决心,这时是已决心了。”

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

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

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

一次在北大校园里,正好辜鸿铭走在前面,他们小声议论他的辫子,没想到他回头说,别看我留着辫子,你们身后还拖着一条精神辫子呢。

——摘编自傅国涌《辛亥百年: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冶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的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