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备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皿等国家。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 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A. 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 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时间 | 国营经济 | 合作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接近0%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 新民主主义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C.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
A. 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 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C. 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 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