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B. 使用先进的曲辕犁
C.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 D. 耕作农具比较先进
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去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 B. 南宋时期在城市里已经出现夜市
C. 政府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宋代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墓葬壁画,它反映了我国魏晋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
研究表明
A. 嘉峪关地区开始出现农耕经济 B. 北方的农耕技术比较成熟
C. 北方地区仍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 北方已开始推行铁犁牛耕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农业经济的停滞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葛洪(公元283~343年),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在当时,葛洪的道教思想十分庞杂。他继承和发挥先秦及秦汉道家的哲学理论.并对道家一些基本概念加以神秘化的解释,建立起道教的理论休系。……葛洪所著《抱朴子》自叙称,“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成否,属儒家.他还明确指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治国”,“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这明显体现了他的内神仙外儒术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思和理论,为后世道教所袭用和发挥.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在封建社会长期盛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葛洪道教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葛洪的道教思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开始后不久,爱好和平的人们就在思考建立一个有效的和平国际组织。1939年中国国民党发表的《宣言》,呼吁“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皆为此一崇高目的,即建立一有效的集体安全组织而努力。”联合国是在二战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总结国际联盟没有能够阻止二战发生的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新创的联合国中,“一切明确的国联职权都以这个形式或那个形式复活了;就所有新的机构来说,它们都有回溯到它们前身的经历的不断的线索。”“每个组织以这个形式或那个形式吸收了国联相应机关的职能、计划、案卷,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吸收了国联机关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新机构由于在重建时具有比较远大的眼光和由于美国加入而增加的信心、主动性和资源,因而能以国联的事业所没有达到的规模开始它们的事业。但是连续性仍然没有中断。”正是由于对国际联盟的超越,联合国才避免了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的诸多尴尬。在此基础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难以数计的决议,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的决议。当然,还有一个方面应该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如今的世界贸易组织)等,是“联合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它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的自由化发展,而战后的和平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经济的相对稳定与发展。当然,和平的维护,关键并不在于是否维护和平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是否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规范和准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依然与战争相伴而生息。
——改编自杨和平《第二次世莽大战与战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对国际联盟继承和超越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