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规定是为
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无论中国或是西方,在政治制度发展的进程中,都体现着对权力制约,来维护执政体本身的稳定,同时更好地实现对于国家的治理。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都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育,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分配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晚清出国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20世纪初的那场最后一场急剧变革中,其发展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至清我国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做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年都自发地举行开国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日本人没有民族的意识 B. 日本缺乏远见卓识
C. 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 D. 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