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做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年都自发地举行开国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日本人没有民族的意识 B. 日本缺乏远见卓识
C. 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 D. 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
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 | 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
B | 《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 中国明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C | 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3,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4 |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D | 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 | 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垄断
|
A. A B. B C. C D. D
公元前593年,雅典鞋匠斯比亚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在选举低级官员时,却被告之他只能选举却没有被选举权。由此判断,斯比亚可能属于( )
A. 第一等级 B. 第二等级
C. 第三等级 D. 第四等级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A. 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 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 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 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