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材料旨在说明
A.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C. 分封制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 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
C.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D.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这一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处应是什么?请简述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