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1)政治: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海峡两岸民间团体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如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海峡两岸“三通”的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解析】(1)结合抗战过程中国共两党的抗战史实,抓住“全民族的抗战”去从政治、军事归纳即可。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国共两党推动海峡两岸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问题上的趋向一致的事实,这其中的有利因素其实就是考查推动两岸关系缓和和互动的有利因素,可以从两岸政府和政党、人民的意愿以及努力还有两岸联系密切的史实等角度回答即可。如,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两岸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两岸直接三通,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他提出:“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1

8761

11.18

42408

54.10

27221

34.73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说明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答案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是什么?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联邦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什么原则?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上述材料体现的三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查看答案

“这部巨著表明,一切能够计时与测量的运动,无论是在地球上的伙食在太阳系内的,都可用相同的数学公式来加以描述。”这部巨著的产生

A. 能准确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

B. 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

C.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D. 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但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下列人物与其历史地位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

B. 薄伽丘——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

C. 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奠基者

D. 卢梭——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