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A. 皇帝权力的过度膨胀
B. 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 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
A. 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 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 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D. 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君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君主专制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