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

A. 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 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 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D. 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君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君主专制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这种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开始结合起来,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逐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也正好弥补了中世纪学术所存在的根本缺点……这一切使得人们充满了对自由、理智的渴望和情感冲动,而所有这些也正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

在16、17世纪科学革命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在科学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方法形成几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清教主义的三个主要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世俗主义,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学体制的逐步完善。

——摘编自贾向桐《近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

材料二:实际上,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这两个主题的自身成长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两大目标不断地自我冲突、相互损耗,大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思想的角度而言,今天,在一个更高层的社会体制和更综合性的观念之下,这两大目标整合出一个新的更有力的奋斗方向和发展蓝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编自郝晏荣《公理与富强:近代中国接受西学的两个不同路径和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定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其他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外国商人一直操纵着英国的羊毛及毛纺织品交易,来自海外贸易的商人资本在英国中世纪经济中一直是显著的,几百年间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从16世纪中期起,由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在伊丽莎白治下授予的55项垄断特权,有21项是授给外国人或归化英国的国民。同时,英国乘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通过各种移民优惠政策,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纺织工匠大移民,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决定性地形成了品种繁多、档次提升、工艺全能这样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材料二从现代化的角度看,英国以及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它们实际上同处一个互动密切的列国体系中,所以,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一国在任何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终究会较快地流向他国。

——摘编自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及欧洲走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3)英国及欧洲的现代化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