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新经济体制

 

C 【解析】关键信息是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是一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1年,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世纪20年代,排行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开始实行于20世纪30年代,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查看答案

1933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查看答案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查看答案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 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 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 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 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查看答案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