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

1921年6月,孙中山说到:“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A. 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 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 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 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份

 

C 【解析】“宜先求富强”,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中共革命纲领还没提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B. 辛亥革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 清末民权意识在逐渐觉醒    D. 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

 

查看答案

“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

A. 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

B. 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C. 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已经土崩瓦解

D. 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

 

查看答案

晚清的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A. 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 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 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查看答案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中国古代科技呈现上表中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发达

B. 历代统治者普遍重视科技

C.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D. 古代中国战乱较少

 

查看答案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该事件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最为接近

A. 孟德斯鸠:“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B.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C.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