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以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主,故C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排除。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 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 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D. 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查看答案

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查看答案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带动了亚非拉的发展

④促进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盐铁专卖制度   早市夜市出现    商人群体形成    重农抑商政策

A.     B .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