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我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现代化新方式?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根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共同作用: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时间等信息“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可知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胡佛反危机措施机和罗斯福新政有关。注意图片失业率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分析原因注意分别回答上升(1929——1933)和下降(1933——1937)的原因。 (2)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和“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作用。再分析出列宁的新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结合图片时间“20世纪30年代”,分析该时期两国经济模式,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水利工程兴建的影响应从对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方面作答。 (4)分析材料,注意关键信息“保护自由竞争……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进行总体调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再提炼出关键词: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福利。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实施“新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艰难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

(提示:写政策或事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史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

 

查看答案

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这直接反映出

A.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 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    D. 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查看答案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下列属于新自由主义(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和古典自由主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观点相同点的是

A. “管得越少的政府,才是越好的政府”

B. 主张经济自由化、市场自由化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主张物质上的平等,反对社会福利政策

D. 国家干预与保障自由相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