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

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笑话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工业化加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生活水平低而非提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1851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1851=100)。这表明英国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查看答案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甩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 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 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 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查看答案

“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 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B.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查看答案

据学者饶斯基的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5%。按此推算,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这说明

A. 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 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 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D. 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