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

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 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 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C. 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D. 在新格局未明的状态下世界大国蠢蠢欲动

 

C 【解析】材料未体现“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全球霸权”,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苏联解体以后,美、德、法、英四国意图争夺对欧洲事务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故C项符合题意;“蠢蠢欲动”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B. 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C. 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 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查看答案

“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浓厚的军事色彩

B.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民主性

D. 专制独裁性

 

查看答案

依据罗马史学家利瓦伊的记载,《十二铜表法》大约制订于公元前451年至450年。负责制法的10人小组将法律先后提交公民大会通过后,分刻在12块铜牌上,树立于罗马城内的广场上。这种做法的历史意义在于

A. 用文字明示了法律规定,成为罗马法的起源    B. 保障平民利益,完全解决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C. 是罗马的基本法律,标志着罗马法完全成熟    D. 是在奴隶的要求下设立的,彰显了法治精神

 

查看答案

美国《新闻周刊》2016年1月7日一篇文章中提到“加入安理会后的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增加维和人数……这预示着北京对国际干预的新态度”。对上述说法的理解与事实接近的是

A. 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建设性工作    B.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获得在安理会的席位

C. 宣告着反对霸权主义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多极角逐之对抗与平衡的新格局正式形成

 

查看答案

国民政府193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B. 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C. 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D. 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