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买...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商无得籴(买米),农无得粜(卖米)。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欲农,则草必垦矣。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由于北宋政府的低效“给社会发展留下了某些空隙”,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自主且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加之农业上“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这时的小自耕农的破产使国家的税基渐渐流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就是王安石“通过变法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量,消除可能与‘人主争利’的兼并势力”的具体实践。

——摘编自李昕、胥仕之《由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l)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经济思想及为此主张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经济思想的实行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社会经济背景及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变法措施说明王安石是如何体现“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并说明所起到的作用。

 

(1)思想:重农抑商。 措施:限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壮大了国力;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社会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贫困,财政困难。 目的: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及说明:任举一例即可,但需要说明政府的干预。例如:均输法,规定转运使在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采购物资,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市易法,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青苗法,由政府贷钱或物给青黄不接的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解析】(1) 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首次实施 ,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材料“使商无得籴(买米),农无得粜(卖米)。”和“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可归纳为:限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归纳商鞅变法的意义。 (2)由材料“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自主且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时的小自耕农的破产使国家的税基渐渐流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措施则要依王安石变法的分类措施进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查看答案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查看答案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查看答案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