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 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 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 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
A.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舍生而取义者矣”
D. “教亦多术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他们把玉米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而把市场价值较高的稻米、小麦出售到发达地区和工商业城市这些集中消费稻米、小麦的地方。十八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阿图洛·瓦尔曼著《玉米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同一行业下面的数据为倍数。)
年份 | 棉织品 | 煤 | 生铁 | 汽船 | 铁路 | 蒸汽机 | 水车 | 毛织品 | 亚麻布 | 人口 |
1750 | 1 | 1.0 | 1.0 | — | — | 1.0 | 1.0 | 1.0 | 1.0 | 1.0 |
1800 | 24 | 2.1 | 6.7 | 1.0 | 1.0 | 7.0 | 1.71 | 1.4 | 3.1 | 1.5 |
1850 | 267 | 10.6 | 83.3 | 56.0 | 62.4 | 114.8 | 2.79 | 2.2 | 7.3 | 3.1 |
1900 | 788 | 53.2 | 337.2 | 2402.7 | 191.6 | 1931.8 | 2.54 | 7.2 | 5.4 | 5.6 |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